在2017中国设备管理大会上的讲话

[设备协会管理员] 供稿 / 2022-10-17 10:44  /  378次浏览  /  加入收藏

中国设备管理协会会长 王金祥

2017921日)

 

同志们:

在全国上下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8周年和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我们在美丽的泉城——济南市召开2017中国设备管理大会暨第十五届TnPM大会,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次大会的主题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标准化战略助推大国装备升级。我们邀请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同志和有关的院士、专家出席会议并作专题报告。同时,还设立了4个分会场开展主题研讨、宣贯解读《设备管理体系 要求》团体标准,为企业搭建设备管理、设备维护、设备信息化等交流平台,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和转型动力,共同推动我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下面,我就围绕这次大会的主题,着重讲两个方面的意见,供参考。

第一、要正确认识形势、抓住机遇,着力推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前不久,党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上半年经济形势和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建议。这个文件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所处历史新方位,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有效引领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迈进。特别是今年以来,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统筹实施扩消费、稳投资、调结构和防风险等一系列政策,我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明显

一是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好于预期。在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国经济运行实现了持续向好。经济结构、企业效益、市场信心都在改善,新增就业超出预期,新动能蓬勃发展形成了更强的经济和就业支撑力,经济“稳”的格局在巩固,“进”的态势更明显。上半年在经济总量基数增大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增速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特别是7月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了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目的,把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作为核心目标,把深化金融改革作为根本动力,促进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为金融长期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成效突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更加注重激励创新、优化环境、提高质量效益。在2016年超额完成钢铁、煤炭去产能目标任务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全国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进展迅速,为优质产能和新动能的发展腾出了空间,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明显快于工业整体增速。此外,房地产去库存力度不断加大;去杠杆步伐稳健,企业杠杆率稳步下降;加大减税降费等工作力度,一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或停征;补短板更有针对性,上半年生态环保、教育、水利、交通投资加大,有力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

三是积极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了我国与沿线国家全方位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5月份在北京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今年中国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对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和低成本竞争优势弱化,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对外投资正处于加速发展期。目前,我国在电力、通信、石化、铁路、汽车、航空、工程机械等众多行业形成了很强的生产制造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龙头企业逐步转向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建设等国际分工高端环节,初步具备走出去在全球范围构建以我为主的产业链和国际分工体系的能力。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部署日益深入人心,政府和企业行为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促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我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提振了世界信心,也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宏观政策目标拓展了空间。

我们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仍然错综复杂。从国际上看,随着国际贸易回暖,全球市场信心增强、制造业生产加快,但全球经济复苏仍然存在不稳定不确定性。大国经济金融政策存在变数,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地缘政治局势存在变数,复苏步伐并不十分强劲,仍显步履蹒跚。从国内来看,当前,经济运行中还存在各种矛盾和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处于深化阶段,实体经济循环不畅问题仍然存在,经济平稳运行基础并不牢固。国内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高耗能、高污染等重化工业产能严重过剩,国内长期积累的部分结构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还有所固化。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化解国内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潜在风险隐患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供给的产品在质量、服务等方面跟不上变化了的需求。

正确的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困难和潜在风险,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又要看到成绩和有利条件,切实做到“稳不忘忧,好中知难”。正如总书记在今年726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中指出的那样,“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审时度势,保持清醒,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要求上来,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改革,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始终坚持发展制造业不动摇,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遇,培养壮大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共同推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步伐。

第二、要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设备管理标准体系,增强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日益加剧,标准化战略已成为国家利益在技术、产业、经济等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成为实施技术和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发达国家都把国际标准化战略作为其标准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力图将本国的利益和要求通过国际标准的形式表现出来,控制和争夺国际标准化制高点。因此,我们应当建立中国特色设备管理标准体系,增强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一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坚持标准化战略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标准化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加强标准化工作,实施标准化战略,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同时强调:“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谁掌握标准,谁就占据制高点。”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在标准制定主体上,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供市场自愿选用,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党和国家关于标准化工作的政策要求,为研究制定中国设备管理体系标准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使我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中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确保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二要紧密结合行业实际,制定适应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应当有我们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设备管理体系标准。标准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桥梁和纽带,研究制定《设备管理体系要求》标准,是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和广大设备管理工作者应尽的责任。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自去年71日正式启动标准化工作以来,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和各省市协会、有关机构及广大企业都给予了肯定和支持。今年61日正式向社会发布了《设备管理体系 要求》团体标准。目前这个标准尚处在试行阶段,肯定还有不少需要补充完善之处。我们要在试行中进一步实践与探索,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深化改革、调整结构的实际需要,对标准的合理性、适用性和先进性进行跟踪、监测、评估,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断加以完善,逐步使《设备管理体系要求》标准能够上升为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形成以技术、标准、质量、品牌、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增强中国装备和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三要贯彻开放发展理念,以标准化推动装备、技术、服务走出去。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实现新型工业化,还是要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做强中国制造。我国制造业仍处在国际分工的中低端,大而不强等问题突出,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任务紧迫,这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伴随着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掀起新热潮,“一带一路”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就,沿线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国装备制造业加强与相关国家合作有着巨大空间。截至目前,我国已同哈萨克斯坦、埃塞俄比亚等30多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的产能合作,钢铁、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等优势产能在国际市场加速布局,带动我国装备、技术标准和建设力量走出去。今年7月,我们在新疆召开了贯彻“一带一路”倡议创新发展成果交流大会,总结交流经验,对创新引领发展、加快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提供了许多好的经验做法。我们要进一步贯彻改革开放的理念,不断探索、研究和推出新的标准体系,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开发合作中运用好、推介好“中国标准”,努力把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带出去,把优势产能转出去,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赢得战略空间。

同志们,潮头掌舵,劈波斩浪,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